南水北调移民文化馆调研实录

2019-08-01 15:33:12 · 作者:编辑部  
2019年7月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护水华青队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馆进行实地考察,来见证当年那一浩浩荡荡的淅川大移民。当天上午,小队一行人到达了移民文化馆,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当时的照片,对故乡的不舍,对未来的迷惘都跃然其中。文化馆工作人院向小队介绍了淅川大移民的背景,由于1958年3月,拉开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幕,就此出现了序曲中第一场“活话剧

2019年7月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护水华青队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馆进行实地考察,来见证当年那一浩浩荡荡的淅川大移民。

当天上午,小队一行人到达了移民文化馆,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当时的照片,对故乡的不舍,对未来的迷惘都跃然其中。文化馆工作人院向小队介绍了淅川大移民的背景,由于1958年3月,拉开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幕,就此出现了序曲中第一场“活话剧”——移民,移民迁安。

江丹口水库的开工建设淹没的不仅仅是淅川美丽而又古老的县城,更是淅川人心中的故土。这一场序曲自1958年开幕,至如今开闸向北调水,整整上演了50多个年头。

当面对现在淅川绿水青山的如画美景,最不能够忘怀的,应该是那些远离家乡的移民们。他们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他们心中的那份不舍与决断,不身临其境,是永远也无法体味的。

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锻造。爱国主义精神和淳朴厚重的民风是淅川移民精神深深根植的肥沃土壤,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50多年的建设过程则为淅川移民精神的产生创造了宏大的社会实践。从1958年到现在,淅川县先后动迁近40万人。这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在一个县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情况变化最复杂的移民过程。从丹江口水库蓄水开始,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这些淅川最为富庶的膏腴之地淹没了。这片曾经十分繁华的百里平川,连同千百年来楚国先民们留下的宝贵城池和文物古迹,一同躺在了碧波万顷的水库湖底。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

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和个人及家庭眼前利益不能完全兼顾的取舍面前,在是坚守故乡热土还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程的抉择面前,几代淅川人作出了坚定的选择。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淅川县先后分六批迁出20.2万人。2002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为了保证丰富水源,丹江口大坝再次加高,由原来的162米提升到176.6米,淅川县需要再次被淹没的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搬迁人口16.2万人。面对国家需要,淅川老百姓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从而使国家原计划4年完成的搬迁任务,只用2年就圆满完成了,并且做到了“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

淅川人怀着对家国民族的大爱,毅然决然地走出去了,留下了巍巍的背影,创造了感人魂魄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就是舍家为国的凛然大义,就是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