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2019-08-07 10:07:16 · 作者:编辑部  
7月15日,山东农业大学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传统文化变迁调查团,对泰安市肥城当地特色文化开展调研活动。团队本着响应党的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让这些特色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让其丧失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次三下乡调研活动是为了了解肥城市当地特色文化,了解肥城市文化历史变迁,了解近两年来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情况,调查现下特色文化的发展前景以

7月15日,山东农业大学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传统文化变迁调查团,对泰安市肥城当地特色文化开展调研活动。团队本着响应党的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让这些特色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让其丧失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本次三下乡调研活动是为了了解肥城市当地特色文化,了解肥城市文化历史变迁,了解近两年来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情况,调查现下特色文化的发展前景以及在现代化生产的冲击下其发展的困难。所以团队在肥城市文化传媒局的帮助下,先后参观了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桃木雕刻生产车间,拜访了当地锡器制作大师刘彬银老先生。

桃“木”不言,下自成蹊

团队参观了中国桃文化博物馆后了解到:肥城是驰名中外的“佛桃之乡”,其桃木雕刻更是历史悠久,传播久远。据《肥城年鉴》记载:肥城桃木雕刻源于桃符,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千百年来,肥城桃木雕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桃木雕刻特有的文化民俗内涵。它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民族色彩,寄托着桃乡人向往健康、平安、长寿、吉祥的美好生活信念。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近年来,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桃木旅游商品的开发,结合几千年的桃文化和肥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利用桃木开发出了桃木宝剑、如意、桃木挂件、笔筒等1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桃木工艺品。桃木旅游商品已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旅游商品交易会、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先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桃木商品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2006年,肥城的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了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在桃木雕刻生产车间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一件精美的桃木雕刻工艺品的完成是多么不容易:选材、水煮、烘干、修改材料尺寸、机雕、手工雕刻、喷漆、喷砂。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要耗费各种工匠的大量心血。厂内的桃木雕刻手艺人小刘师傅告诉队员们,现如今,机械化生产的成本已经远远低于手工生产了,只是单纯的手工雕刻已经不能立足于市场了,只有机雕与手工雕有机结合才能有继续在市场上发展的可能。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以前拜师学艺规矩很多,要给师父送礼,要有介绍人见证,要给师父奉茶行礼,而现在这个圈子里已经没有严格的师徒关系了,三年满,六年圆早就没有人再去遵循了,规矩少了,传统少了,执着的人也少了,但像小刘师傅这样的手艺人仍然会继续将传统演变成传承,不囿于传统的躯壳,做自己的传承。

雕雕刻刻,“锡”出望外 

次日,团队来到安驾庄张侯店子村拜访刘彬银老先生。在与老先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锡器的历史起源与复杂的制作过程,不由得感叹一件器物的打造是一位工匠不眠不休的心血。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在队员问到刘老先生的手艺传承问题特别是内传(传给自己的孩子)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两个女儿……曾经询问过她们是否要学习锡器的制作,孩子们不肯……可能外人会以为我思想陈旧不传女呢……但我也不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这句半开玩笑的话显示出了多少手艺人的心酸苦楚,想要将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手艺传承下去,但是却有无处将之安放的左右为难之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谈话过后,团队有幸参观了刘老先生的作品与锡器的制作过程,作品虽然狂放不羁,但里面的神韵却让人回味。老先生的手法非常熟练,在他的精心雕琢之下,没有生命的冰冷的锡板仿佛活了起来,一点一点的变成了壶嘴的样子,或许这就是物心合一的境界吧!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手艺人也一样。民间的收益文化也曾是市井生活的缩影,就像老先生讲述的自己曾跟师傅一起走街串巷一样,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隐匿,这些人工的手艺确实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也希望那些濒临消失的技艺有人传承,希望被更多人所接纳。

时间从未停止它的脚步,犹如白驹过隙,这些手艺或许会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那些老一辈的本领无人继承,只徒留我们从历史书跟留下的作品之中无限的想象跟回味,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希望我们能够放慢自己的脚步,去体悟那些还存在于世间的匠心文化。

【传统文化】山东农业大学青春三下乡:行走在生活边缘的技艺

调研活动在队员们的反思中接近尾声,通过此次三下乡调研活动,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不容易,一种特色地域文化的兴起、发展、壮大、保持是多么不容易。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容纳,外界各行各业的包容,小心翼翼的保护它。但一不留神,落寞这件事却显得格外容易。当下,工业快速发展,手工雕刻又有学时难、练时苦的特点,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学,桃木雕刻与锡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不容乐观。

有时候,学习一门技艺,是为了寻求传统手艺的发展。桃木和锡器,虽然看似坚硬冰冷,但是被工匠一双双巧手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这些工艺品的价值不在于经济价值,而是体现在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都是无价的。一件件精美的器具不仅仅代表了一段历史故事,更代表了手艺人们精湛的手艺以及一片赤城的工匠之心。

以肥城桃木雕刻和锡器为代表的各地特色文化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加成下,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有机结合,用两条腿走路,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才会经久不衰。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