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多管齐下,持之以恒

2019-08-14 00:20:00 · 作者:编辑部  
蜿蜒的山间公路,伴着涓涓的九鲤溪,盘旋绵延直入太姥山中,这里坐落着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县赤溪村。7月30日,武汉理工大学追寻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奋斗足迹“践行初心 继承使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这里,游览新村落、参观村史馆、座谈村领导、拜访村民家,切身感受在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扶贫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扶贫工作“赤溪模式”及其巨大成效。三十年艰苦奋斗,赤溪村如今已“换了人间”“

蜿蜒的山间公路,伴着涓涓的九鲤溪,盘旋绵延直入太姥山中,这里坐落着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县赤溪村。7月30日,武汉理工大学追寻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奋斗足迹“践行初心 继承使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这里,游览新村落、参观村史馆、座谈村领导、拜访村民家,切身感受在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扶贫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扶贫工作“赤溪模式”及其巨大成效。

三十年艰苦奋斗,赤溪村如今已“换了人间”

“他们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偶尔到外地买几斤大米,只能在春节吃两顿,或供妇女‘坐月子’吃几天。他们身上穿的破破烂烂,有的人买不起鞋子而光着脚板……”曾六次深入赤溪调研的时任宁德县委宣传科科长王绍据如此描述,当年的赤溪,近乎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

如今赤溪村整洁、宽阔的街道

而如今的赤溪,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的楼房、阡陌的茶田坐落群山之中,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集体年收入超一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一万八千余元,全面摘掉建档立卡贫困户。

“赤溪村是如何能有今天的成就的?”

多管齐下,助力脱贫

“赤溪村的脱贫攻坚持续时间长达三十多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实践队员的疑问,村史馆讲解员邱金钗这样说到。赤溪村的扶贫经历了“输血式”就地扶贫、“换血式”异地搬迁、再到“造血式”产业扶贫的漫长过程。

实践队员们参观村史馆

三十年前的赤溪,十四个自然村分散分布在群山之中。尽管当时各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为村子送来了果苗、树苗、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资,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

1989年,借着桑园水电站建设的东风,村里开通了第一条简易公路,使生产资料得以运进。当时的村“两委”抓住机遇,在地方党政的支持下,开展造福工程,实施整村搬迁、整村规划。

而自1994年起,赤溪村以旅游扶贫为抓手,政策扶贫、思想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多管齐下,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形成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1+N”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赤溪发展之道。“游客来得多了,能吃、能住、能玩、能消费,老百姓的腰包自然就鼓了”,土生土长的赤溪人邱金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脱贫还是要靠自己,要坚持”

谈到赤溪三十年曲折脱贫路,赤溪村党总支副书记钟而钊有感而发。只有做到村民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斩断穷根。目前村里引入或直接入股多家旅游公司,并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将村民变为股民,使村集体和普通村民能直接分得赤溪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发动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白茶,开办茶厂,形成产业化、全链条的农产品产销模式,目前已占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赤溪村党总支副书记钟而钊与实践队座谈

针对脱贫后因故返贫的家庭,村里推出了“五因五缺”政策,利用旅游产业进行填补,满足了大多数村民的就业需求,如今在旅游公司就业的村民达一千八百多人,其中两百六十多人服务在旅游一线,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自己的家乡。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已经在赤溪人中入耳、入脑、入心,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将村人均收入提高到三万元,虽然有困难、有挑战,但决胜小康的进程中,赤溪绝不掉队!”钟书记的话语坚定铿锵。

“现在越来越多的赤溪人留在村里发展”

在一家悬挂着“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店”的白茶店内,实践队员们见到了杜赢。2012年,大学毕业的杜赢怀揣着回报家乡、致富赤溪的理想,回到家乡投身白茶制售行业,成为赤溪村返乡创业的第一批大学生。“虽然一开始家里人不理解,但是党和政府政策和帮助极大的鼓舞了我。”杜赢说。现在通过基地合作建设与部分村民形成经营共同体,他的公司运营30多亩生态茶园基地、600多平方米白茶体验园,带领一批乡亲共同致富。

在他的带动下,多位外出务工、创业的年轻人回到赤溪村,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园、采摘园,创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通过返乡创业致富。年轻人建设赤溪、回报赤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赤溪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实践队在“中国扶贫第一村”碑前合影

赤溪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成为中国扶贫村的典型,巨大的变化使实践队员们感到震撼。赤溪村的发展之路,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从在宁德时推行“一村一品”到如今的“精准扶贫”,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的为民初心。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