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高密大剧院,探寻茂腔前世今生

2019-09-11 23:08:43 · 作者:编辑部  
高密大剧院  夏鑫摄2019年8月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凤鸣传承实践队于高密大剧院,就茂腔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扬这一问题对剧院院长史伟先生,茂腔戏剧演员进行了相关采访。茂腔,原称周姑调,诞生于明末清初,在道光年间走向兴盛,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如今茂腔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高密、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在采访中队员得知,史伟先生于2009年担任高密大剧院院长职

高密大剧院  夏鑫摄

2019年8月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凤鸣传承实践队于高密大剧院,就茂腔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扬这一问题对剧院院长史伟先生,茂腔戏剧演员进行了相关采访。

茂腔,原称周姑调,诞生于明末清初,在道光年间走向兴盛,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如今茂腔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高密、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在采访中队员得知,史伟先生于2009年担任高密大剧院院长职务。在这十年之间,高密大剧院由低迷走向辉煌,茂腔也从传统的面纱中走出,开始向新时代讲述着这片土地与人民传承千年的故事。

实践队员对院长进行采访  夏鑫 摄

与史伟院长的谈话中,实践队队员主要围绕”在网络普及的大环境下茂腔的改革与传播”这一问题进行。在谈话中史伟院长向队员充分地阐述了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与见解,以及为了传播茂腔这一传统曲目剧院采取的措施。2017年拍摄的茂腔版《红高粱》使得高密的瑰宝首次亮相于电影银屏,每年剧院和下乡的演出使得群众有近距离接触茂腔的机会,让人们看得到茂腔,摸得到茂腔,让可以茂腔走到每个人的视野中。不得不承认,传统与现代是有隔阂的,茂腔也一度面临着如何跨过新时代鸿沟的问题。由于传统曲目的表现形式很难被青年人接受和喜好,茂腔的演员与观众都逐步走向了老龄化,传播途径有限,使得茂腔的传播范围小,接触人群也难以增多。以此为起点,史伟院长向队员讲述了茂腔这一瑰宝如何挺过难关,走向新时代的种种举措。茂腔于前几年开始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内的一些戏剧表演及比赛,使其拥有更大的观众基础。创建抖音号、微信公众号、设计茂腔卡通形象让茂腔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和途径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中。

在谈话的最后,史伟院长对茂腔的改革表示了肯定,但强调了要先认识茂腔,了解茂腔才有资格、有能力进行改革。要改革,但也要维持它的根,它的魂,只有这样茂腔才可能传承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发扬。

在院长的安排下,茂腔传承人李昕颖老师带领队员参观了剧院的展厅,展示并讲解了茂腔的历史,道具,服装以及近现代的作品。在李老师的帮助下,队员也亲自体验了穿戏服的感觉,学习了一些茂腔里的动作。在队员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走廊里的二胡声,排练室里的唱念做打一直没有停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部戏曲的演出,使得多少艺术家费尽心思。

实践队员对茂腔演员进行采访  夏鑫 摄

在参观过后,实践队又采访了别淑君,任斌,陈福涛等茂腔艺术家,在台上他们扮演着青衣,丑角,花脸等不同角色,在台下都是一样的热爱这项事业,也乐于承担起这份重任。据悉,现在团里大部分青年演员都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学习并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最早的七岁时便开始训练,最晚的也不过十二岁,从训练到上台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当被问到这一工作苦不苦的时候,小演员们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苦。的确是苦,夏天戏服密不透风,只能用意志与下乡时的烈日抗争;冬天戏台空旷,飘落的雪花和北风一同灌进口中。但他们依旧选择了坚持,正是有了无数吃苦耐劳的青年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传承,并期待着有朝一日发扬光大。

当被问及是否会将自己的孩子培养为接班人时,他们表示会注重孩子的爱好,若对茂腔感兴趣的话就一定会带孩子走这条路,为茂腔的进一步发展作贡献。艺术家们特别强调了戏剧演出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精彩的演出经历和戏曲对自己的影响。向前辈学唱戏也向前辈学做人,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舞台是演出者的基本操守。在采访的最后,各位艺术家应邀向队员们展示了茂腔中各个角色的不同唱法,并表演了一些小桥段。一板一眼,尽显风采。

演出中的茂腔演员  夏鑫摄

茂腔相对于其他剧种是幸运的,它诞生在一片有着无数美丽故事的土地,遇到了一群为它辛勤付出的人。队员们始终相信,茂腔会一直被传唱,而不是成为历史的绝响。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