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 弘扬传统——西南交大师生暑期三下乡

2019-09-11 23:08:47 · 作者:编辑部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8月17日至20日,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伍波老师、黄原老师带领大学生艺术团八位同学组成“探访非遗文化——竹麻号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四川省邛崃市平乐古镇,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麻号子”,同时走访平乐古镇的历史遗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邛崃市相关文化部门进行深入交流。“探访非遗文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8月17日至20日,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伍波老师、黄原老师带领大学生艺术团八位同学组成“探访非遗文化——竹麻号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四川省邛崃市平乐古镇,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麻号子”,同时走访平乐古镇的历史遗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邛崃市相关文化部门进行深入交流。

“探访非遗文化——竹麻号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为确保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能顺利进行,茅以升学院党总支书记、大学生艺术团团长甘霖副教授,后勤与基建管理处高磊副处长,学生工作部伍波老师于6月前往邛崃市,与邛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川及相关部门就国家级非遗项目“竹麻号子”等进行了沟通与了解,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经过前期的网络查阅资料,以及活动期间的实地探访调研,实践队的同学们了解到,竹麻号子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的地方民歌,属于当地古法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因其过于原生态与单调而难以广泛流传。目前面临老龄化严重、创新性适应性不够、受众面窄且少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与挑战。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竹麻号子的起源,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平乐镇的邛州园,参观了古法造纸所用的工具,同学们还亲自体验了一番打竹麻的艰辛。随后,实践队一行人拜访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传承人——张典华老师,同学们聆听已过花甲之年的张老师详细讲解平乐古法造纸的工序,并意外发现张典华老师曾是竹麻号子的领唱。随即实践队跟热情的张老师简单学习了竹麻号子中上工号子的和声,零距离体会了竹麻号子的魅力。

同学们体验打竹麻

同学们与传承人张典华老师交流学习

8月20日上午,同学们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麻号子”传承人——罗才勋老师会面,就竹麻号子的传承情况、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了解到竹麻号子和与其类似的其他非遗文化所面临的困难,深切体会到当代大学生有着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交流之后,实践队的同学们并向传承人提出邀请,希望传承人有机会走进交大校园宣扬竹麻号子,并开展传承活动,让宝贵的非遗文化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推广。

与“竹麻号子”传承人罗才勋座谈交流

与邛崃市文化馆毛裕馆长座谈

当天下午,实践队乘坐汽车来到邛崃市文旅局,与邛崃市文化馆馆长毛裕、邛崃市宣传部文创科科长钟春桥等举行了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了邛崃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在座谈会中,毛裕馆长介绍到,每年文化馆都会牵头组织当地乃至全国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给各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当地中小学开设非遗传承课程,让非遗融入当地美育教育。同时鼓励各非遗项目传承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走出更好的非遗复兴之路。例如,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瓷胎竹编”,它创新地与国际知名品牌爱马仕合作,给传统手工艺品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其焕发新的魅力。实践队师生们在座谈中提出,希望今后加强地方与高校的文化互动,将非遗文化的元素融入到高校文化艺术创作中,探索高校与地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创新培养模式,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