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不予安排住宿” 合理吗?专家:属正常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硕士研究生,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为学生提供宿舍,不再是高校的既定规则。“不予安排住宿”,高校的官宣合理吗?
01
多所高校明确不予安排住宿
中新网梳理发现,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例如,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
其中,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例如,北京大学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早在2019年,复旦大学就明确不为专硕生提供校内住宿,会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湖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明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住宿实行自愿申请制,学校根据现有的宿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房源给新生选择。
02
学生:
高校的学术成就是选择关键
在江苏某高校专硕就读的小姜告诉中新网,考上研究生之前,她给自己定下的租房预算是1200-1500元,最后,她在距离学校10分钟通勤时间的地方,租到了月租1300元的房子。
“报考的时候,我也考虑过住宿的问题,但因为学校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很高,我非常向往它的光环,所以可以忽略这一点。”小姜提到,自己在报考时也与家长沟通过,他们一致认为只要能考上,在外租房也是可以的。
在读期间,小姜每个月可以领到200元的交通补助,这笔交通补助是为专硕生提供的,虽然不能抵消租金,但能够缓解她在学生时期的经济压力。
相比于小姜,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小王承担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对于普通家庭的她来说,在学校附近和室友合租一间月租超5000元的主卧,负担比较大。小王表示,自己拿学校“无可奈何”,学校的光环足以让她支付这笔费用。
“这可能是一个大趋势。”小姜认为。
03
专家:属正常情况
针对多所高校宣布不予安排住宿的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住宿资源有限的问题显现;另一方面,硕士生作为成年人,高校不为其提供住宿的风险相对较低,因而会选择让硕士生自行安排住宿。
储朝晖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的高校不为硕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国家的高校不为本科生提供住宿,同时,一些高校会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房源。
“从高校本身的功能来说,我认为,学校不为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住宿属于正常情况。”储朝晖认为,提供住宿是高校的辅助功能,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高校为管理更加有效而提供住宿,而从高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提供住宿应该属于一种常态。
延伸阅读
缓解校内宿舍紧张的问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校外住宿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校外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很多知名高校在一二线城市,而硕博生的年龄,相当多的年轻人更希望能够自食其力,在这个层面上,给钻研学业的研究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
校外住宿安全问题需要自己负责,对于女生来说尤其要多留意住宿安全。
通勤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时间是最大的“消耗”,还无法完全享有校内的学习氛围和资源。
由于学校提供宿舍已成为学生思维中的定式,不少学生是在暑假等候开学的过程中才得知即将入学的高校住宿实行申请制,甚至干脆自己的就读方向不在学校提供宿舍的范围内,使得学子措手不及。有无宿舍或者校外解决住宿的预算,需要学子提前了解,甚至要据此作出报考计划的调整。在自己的学业生涯更上一层楼之际,希望学子们早做规划、未雨绸缪。
总体上而言,高校基础设施紧张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自身很难彻底解决和做到完满的实际问题。
扩招同时也是对高校软硬件承载力的挑战,高校需要提前做好资源规划和建设。但如果仅由学校提供宿舍,显然是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转为社会化,使学生到校外租房,这也增加了莘莘学子的负担,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求学不成。除了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少部分学术硕士也没有申请到校内宿舍。即便高校不得不实行宿舍申请制,但归根结底还是不能违背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属性,尽可能地以补贴和奖学金帮助学生,探索多种可行性解决方式,在更高层面上寻求政策扶持,联合政府部门开放公租房或廉租房,为学子们求学之路提供最大的方便。
在教育部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时,教育部表示要确保研究生“质量型扩招”,同时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硬件要配套、软件要提质”,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强化导师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