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杰:把百姓新闻写在大地上

2019-07-21 01:07:12 · 作者:编辑部  
7月16日下午,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高级记者高思杰为安徽师范大学赴阜阳“青春孝行”团队开展指导座谈。从拍摄姿势到拍摄内容,展现的不仅是他过硬的专业素养,也是他心系百姓、奉献故乡,把新闻写在大地上的新闻理想。

“从1997年开始,二十一年春节,每年我都是在火车站和摄像机过的。”7月16日下午,这位高大消瘦的皖北汉子为安徽师范大学赴阜阳“青春孝行”团队开展座谈的前十分钟,仍在与阜阳广播电视台交待工作事宜。他是高思杰,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他扛摄像机、跑黄土地,一次次采访、蹲守。群众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怀揣着新闻理想,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高思杰:把百姓新闻写在大地上

“放低机位”的仰望

“我喜欢放低摄像机,用显示屏看而不是看寻像器。”高思杰在座谈上与同学们分享。座谈会上,高思杰展示了一些他拍摄新闻的瞬间,这些都是同事无意中拍下的。几乎每一张,高思杰都或蹲、或跪、或趴、或扎着马步,从来没有站着。

现在,高思杰多了一个阜阳师范大学老师的身份,平时教授新闻拍摄与文案写作等课程。在课上,高思杰鼓励学生放低姿态,蹲下身子,用仰拍的视角去拍摄对象。“你看,他们都有点我年轻时的风采。”高思杰在展示课堂照片时与同学们打趣道。

“仰拍是我自己的一点小心得,在课堂上交给学生们,也是希望他们以后走上新闻岗位,当了记者,能拍出百姓视角下的好新闻。”从记者到大学新闻学教授,转变的身份,不变的是对新闻的坚守。老师,意味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培养出更多的新闻人”不仅仅是高思杰老师的一句话,更是他身体力行正在做的事。

“发稿狂人”的担当

“哪能不害怕呢,阜阳是安徽第一例非典发生的地方。那时候一听到哪里又发现一例非典,人们都躲得远远地。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拎起摄像机,直奔医院。”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在安徽台、中央台发稿24条,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2003年8月16日,作为非典期间的一线记者,高思杰被邀请参加宣布“告别非典”的结束仪式。从仪式现场赶回阜阳电视台的路上,正在构思稿子的他,又接到淮河特大洪水的通知。回到台里,20分钟,高思杰传好图像,写好文稿,扛着摄像机,随便拿了两件衣服又奔赴了抗洪第一现场。

“我在中央台的记者朋友告诉我,洪水一来,北京街头乞讨的都说自己是阜阳人,这样能多讨到点钱。”他不愿家乡在外地人眼里是这般形象。报道洪水,除去伤亡人数,他更愿意展示阜阳人的坚韧、更愿意展示阜阳人的乐观。坚守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17个日日夜夜,他每天用镜头不辞辛苦地记录着。“我不停地写,不停地投。中央台、安徽台,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真正的阜阳。”

高思杰:把百姓新闻写在大地上

抗洪的十多天里,高思杰在中央新闻联播发了6条重要新闻,其中有一次还是中央台新闻联播的头条。这些新闻,不仅提高了阜阳的全国知名度,还让外界了解到真正的阜阳。他就像皖北平原上的一株麦子,无时无刻不在聚集阳光,尽己所能为大地母亲回馈细软的面粉。

“新闻匠人”的理想

高思杰1973年出生于阜南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进入阜南师专中文系师范专业学习。“1997年7月28日,我到阜阳广播电视台报道。我永远都记得这个日子。”高思杰显得有些激动。“从讲台到新闻现场,当时的我真是一问三不知,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一个多小时,写完还不敢拿给别人看,怕被笑话。”

青春孝行团队宣传组组长李享表示,在实践过程中,稿件宣传和拍摄方面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想想高思杰老师,一个人从一片空白独自摸索,完成了自己的新闻理想,自己和队员们也唯有多写稿多实践,才能做好宣传组的本职工作,完成团队的宣传任务。青春孝行全体成员在座谈总结中都表示,要学习高思杰老师,也履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努力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智育扶贫中来,运用各种宣传形式,让外界知道青孝,加入青孝。

皖北平原的麦子,把根扎在大地上;皖北汉子高思杰,把新闻写在大地上。青孝团队的成员,把爱留在大地上。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