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王琳杰: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人

2019-07-21 01:07:29 · 作者:编辑部  
七月十三日,文学院赴天津“俗世奇人”民俗文化调研团队来到杨柳青古镇,寻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王琳杰先生。

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天津“俗世奇人”民俗文化调研团队来到杨柳青古镇,寻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王琳杰先生。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之一,名列中国四大年画。王琳杰先生自幼钟爱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此次应允我们的采访,是考虑到近几年杨柳青发展的大趋势不容乐观,希望借此机会扩大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王琳杰: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人

初心不改到如今

谈及因何与杨柳青结缘,王琳杰表示自己受童年的影响颇深。父亲是创作杨柳青的行家里手,孩提时代的王琳杰耳濡目染,对杨柳青的兴趣愈发浓厚,稚嫩的小手时常拿起画笔,尝试为家中的年画描线上色,二者的命运由此相交。

从少时到如今,短短数十年间,王琳杰亲睹了杨柳青的衰败与复兴。十岁那年,当地传统的手工木版年画受到机械制胶印年画的极大冲击。传统杨柳青年画采用纯手工制作,分为“勾、刻、印、绘、描”五大步骤,制作过程相当严谨,仅刻制一块普通大小的木版,周期就长达半个月,还存在出现废版、只能重新来过的情况。而胶印年画采用激光打印技术,速度极快,即使有瑕疵也能很快修正,占据了年画市场的极大份额。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致使谨守传统的手工艺人走向深渊。手工年画无人问津,父亲那一辈手工匠人出于无奈,大多改行以谋生计,杨柳青自此一蹶不振。

说及此处,王琳杰不无愤慨,激光打印虽然快捷便利,印刷出的每一张年画却毫无差别,不仅线条如出一辙,色彩过渡也不够细腻,终究不能成其为精品,只能勉强算作工艺品。真正的手工杨柳青,虽没有机器制品的完美无暇,但每一幅杨柳青的线条深浅、色彩过渡都独一无二,足以让观者从细节处感知匠人手工推敲的精致。

他接着回忆道,令人欣慰的是,几年后,当地政府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愈加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原本势头渐微的杨柳青重又现出生机。此时的王琳杰已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眼见杨柳青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儿时在父亲身旁描摹刻印的美好记忆也涌上心头,他便立志从事杨柳青年画的创作,一路走到今天。

【传统文化】王琳杰: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人

追随初心到如今,将近半生的朝夕相处,使得杨柳青的创作已成为一种生理需求,一日不碰刻刀,他便会浑身不自在。众人皆睡的深夜至凌晨,却是他的创作热情最高涨时。一盏台灯,一套刻刀,王琳杰在万籁俱寂中延续着杨柳青的传奇。

本领还从勤处得

杨柳青年画看似简单,制作却不易。要想得到一幅精妙绝伦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者不仅要具备踏实的木版雕刻功力,还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杨柳青特殊的“工匠精神”。

下定决心专事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创作后,王琳杰便开始了刻苦的求学历程,起初是靠自己一点点儿摸索、钻研,而后便在其他年画店里当起了学徒,偷师学艺;201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王琳杰继续拜师,攻习木版雕刻技术。白日参加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夜间以刀为笔,从实践中得出真知,已成为王琳杰的日常,他就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中,踏踏实实磨炼本领,成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杨柳青传承人,在实践中践行着工匠精神。

一幅完美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意象与情趣的共鸣。从整体的色彩搭配、不同人物的衣着配饰、动作神态,到画名的题写,都是对创作者古典文化功底的考验。“像书法、古典服饰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不需要精通,但是都要有所涉猎,也是我们必备的基本功,那读书充电就是相当必要的。”王琳杰如是说。他的年画工作室中,除了制作工具,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垒得满满当当的书架。从各色年画鉴赏名录到古典小说瑰宝《红楼梦》,乃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目品类之全,足以让身为高校学子的团队成员们赧然。回答采访问题时,王琳杰始终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条理清晰,时而引经据典,显露出学者风范,一望而知其人深受书香的浸润。而坚韧的毅力,则与他的“三守原则”密切关联。

三“守”原则立规矩

被问及杨柳青的传承有无原则时,王琳杰不假思索地点头,表示一个“守”字即可概括。“守”的涵义有三层:保守、坚守和遵守。

首先是“保守”。与大众意义上带有贬义的保守不同,这里的保守指谨慎地挑选传承人和保留核心技艺。过去曾有许多学生拜王琳杰为师,声称全心全意热爱杨柳青,但往往半途而废。追根溯源,是因为缺乏恒心和毅力。这引起了王琳杰的思索,他于是给自己立下一条原则,在挑选学生时务必细心甄选,只能收下由衷热爱杨柳青、真正适合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哪怕人丁零落,也不可委曲求全,将杨柳青所托非人。另外,杨柳青制作的核心工艺万不能轻易泄露。杨柳青并非某一个人的附属品,而是天津乃至中国的瑰宝,这门古老的手艺亟待传承,却不能以核心技艺外泄为代价,否则就是一种亵渎。

其次是“坚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社会的喧嚣铸成了当代人的浮躁心理,而杨柳青的创作过程相当考验匠人的耐心专注程度。一副木版至少需要花费半个月悉心雕琢,端坐的时间一长,轻则眼花手酸,重则被刻刀划伤鲜血淋漓、大伤摞小伤,都是家常便饭。而且,这冷板凳不是光坐一阵子,一旦下定决心,极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业,要想打开一片天地,坚韧的毅力必不可缺。

最后一项涵义是“遵守”。这应当是“三守”原则的基础,只有严格遵守,原则方成其为原则,规矩方成其未规矩,否则便是空谈。

【传统文化】王琳杰: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人

无论是由浅入深的“三守”原则,还是他谦逊上进的品行,王琳杰先生都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忘初心,勤学上进、耐心专注、坚忍不拔。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他亲历了杨柳青数十年间的浮沉,并以守护和传承杨柳青为己任;他仍是那个钟爱杨柳青的孩童,却已成为大国工匠的一道缩影,向世人昭示着工匠态度。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