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传许村传统工艺 承最美乡村文化

2019-07-23 10:33:49 · 作者:编辑部  
7月10日,杏花书院“青年之声”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结束了6天5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之声”服务队以“以青年之声,传文化之魂”为主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特长,走进和顺许村这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落,了解古建筑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初见:太行山深处与世界接轨的古村落七月太行,山青水秀。志愿者们来到了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深山古村落——和顺许村。街

7月10日,杏花书院“青年之声”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结束了6天5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之声”服务队以“以青年之声,传文化之魂”为主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特长,走进和顺许村这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落,了解古建筑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初见:太行山深处与世界接轨的古村落

七月太行,山青水秀。志愿者们来到了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深山古村落——和顺许村。街道两旁高台阶、高门楼,房屋上石雕、砖雕,都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诉说着一方人的民风民俗,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文化之魂,是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到达目的地安顿好住宿之后,志愿者们很快就转变身份开始了实践活动,志愿者们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了解许村古建筑保护情况以及各类传统手工艺匠人,探寻许村传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碰撞的脉络。

铭记:重温红色记忆 弘扬太行精神

志愿者们在村民的带领下,走进许村抗战红色文化记忆展室,了解太行山巅“红色山村”不平凡的岁月。走进78岁老人家中,倾听当年的抗战故事,听他讲述,改革开放以来,许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凤台小戏传习点,聆听凤台小戏《逃难》,用便于传播的民间小调形式,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许村百姓饱受战火,却全民抗战的故事。向“青年之声”服务队的志愿者重现了极富传奇色彩的抗战故事,抚今追昔,回忆往事,留在志愿者心中的是浓重的印痕和永远抹不掉的红色记忆。也让志愿者们铭记历史,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遇见:最前卫的艺术古老村庄

在村中,随处可见的是墙体彩绘,这些彩绘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为这个古老的村庄注入一份来自世界的新鲜血液,每一幅作品的灵感都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许村国际艺术公社不仅用艺术装点乡村,还将通过开设教育课程,丰富村民及孩子们的生活。彩绘墙前一路走过,对志愿者来说是一种震撼,更是一种思考,让志愿者们感受到的是许村用新文化修复乡村,用艺术修复文化脉络的创举。

寻觅:飞针走线 金锤打花 追寻最美工匠

志愿者们来到许村明清古街,牵绣传承人白巧英正在对绣娘的牵绣作品进行指点,将技艺真正传承,让文化焕发光彩,同时也在交流中打磨自己的牵绣技艺不忘初心,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完善自己的工艺,用追求卓越的心态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许村第一代铁艺创始人郝志强把一块块冰冷僵硬的废铁、零件,变成栩栩如生、有趣好玩的艺术品。志愿者们感受着匠人的奇巧构思,为这些被赋予生命的工艺品发声。

传承:指尖上的中国非遗 沉默无声中的大美艺术

一张朱纸,一把剪刀,几番转折,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物、人物、花草树木便跃然纸上。志愿者们在剪纸艺术家的指导下,剪出了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让剪纸艺术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聋哑艺人王仲祥听不见、说不出,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用一支画笔、一把刻刀代替自己的言语,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作品、根雕工艺品,描绘眼中和心中的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灵魂与信仰。这样的艺术,来源于热爱,来源于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通过本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建筑保护、发展现状,在乡村调研宣传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传承匠人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