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慢就业”背后,需构建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就业价值观体系

2023-03-03 07:57:29 · 作者:编辑部  
“慢就业”本身是毕业生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究竟该如何破解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通过有效就业指导教育化解“慢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jpg

作者:聂光辉

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就业关系每位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与就业形势严峻不相适应的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慢就业”比例约为15.9%;齐鲁人才调查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比例约为18.53%大学毕业生“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为找工作时,不着急就业的现象,在面对这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机械的认为“慢就业”就是“懒就业”或“不就业”,也要看到“慢就业”背后存在的合理因素“懒就业”或“不就业”不同,“慢就业”本身是毕业生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未来目标和方向的重新调整和“适应”国内外疫情对于就业市场的冲击及毕业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导致部分毕业生求职时求稳心态凸显。究竟该如何破解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有效化解“慢就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高校或就业指导老师而言已经成为新的考验和课题。

不少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慢就业”并非拒绝找工作,而是在审视自我能力的过程中希望找到更能实现价值、发挥作用更大的就业岗位由于缺乏客观自我认知,求职过程匹配适应较差,叠加有效的就业指导缺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不能从容应对就业市场变化。客观的讲,造成“慢就业”的结果并短期形成的,而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并未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些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实际缺乏深入了解,虽然高校各专业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但缺乏专业老师深入解读,导致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一知半解。而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专业信息,尤其是一些院校从招生宣传角度出发,对所设专业进行的过度包装,致使学生在获取专业信息时存在片面或失真,模糊了专业内涵,这些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现实困难。

一项针对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调查显示,近六成毕业生不认为自己是“慢就业”,毕业生所处的家庭,近七成不支持毕业生“慢就业”或对“慢就业”持中立状态,其中,经济条件是家庭对毕业生“慢就业”的态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往往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对于毕业生“慢就业”包容度更高。这是高校破解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基本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毕业生“慢就业”解决对策。

一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全链条的就业指导教育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存在“孤岛”现象,前后课程衔接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缺乏对课程价值深度解读,导致就业问题在学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解决,最终致使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毕业时择业过程中的人才输出终端。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强化办学定位,及时跟踪并前瞻性的预判就业市场需求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往往滞后就业市场变化,实际上也是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的表现之一。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业指导就应该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过程中阶段性的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避免形式化,谋求实效性。

具体到教研室或专业教学团队,可以通过说专业、说课等实践活动来梳理和考量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把就业指导链接到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全链条的就业指导教育。从高校毕业再到高校任教的“学院派”教师,往往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对于专业的市场化应用难以形成完备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落地,因此,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全链条的就业指导教育,就需要专业教师要与企业一线实践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展专业应用能力。

二是,构建学生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就业价值观体系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慢就业”,往往潜藏着的就是能力与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用人单位在相应的学历层次中难以获取需要的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到更高的学历层次中的寻找需要的人才,再加上部分教师对于学生不当引导,比如,可以先找份工作,“骑驴找马”,合适的机会再追求更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似乎表明当前就业仅是权宜之计,这就脱离了就业指导的初衷,也导致部分学生片面的追求“高学历”,用过多的校园时间来弥补专业学习的不够深入,忽略了“学历贬值”背后隐藏着的专业有效学习时间缺乏的问题。毕业生“慢就业”导致的学历贬值,又使得部分人才资源将时间浪费在纯粹的学历提升,挤压了参与社会建设的有效时间。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要树立能力优先意识,能力与就业岗位匹配“认同感”,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前布局就业指导教育。这和传统就业观念里的“金饭碗”求安稳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真正回归到就业市场化。要扭转当前存在的就业价值观偏差,需要社会全要素参与。作为高校或就业指导老师,应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回归到追求能力提升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人才输出终端“就业”的签约和手续办理流程上。

总之,要解决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高校力量不可缺位,需要积极作为。客观的看,这几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用人吸纳能力下滑,就业市场整体需求变化压缩了毕业生就业选择,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及毕业生心态、观念等改变的滞后性,以及毕业生家庭经济水平提升及对毕业生不及时就业的包容性提高,都对化解“慢就业”风险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是高校在做就业指导教育必须面临的新情况,但是,作为高校或就业指导教师而言,就业指导的关键依然在于帮助毕业生寻找到能力岗位匹配度合理区间,避免过度拔高或打压毕业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尽快构建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就业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更专注各个学习阶段性能力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指导教育也应是全过程的教育。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