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苏州大学实践团队探访黄埭百年书场

2019-08-16 00:30:17 · 作者:编辑部  
“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街上传来,二三声吆喝。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代人对说书人这一职业为数不多的记忆了。古时候,因为读书识字的人不在多数,也无影像之类的传播设备,说书人这种职业就由此而生。他们这一群体常年出没于各大酒楼茶肆,把三国水浒背的滚瓜烂熟,来讲给那些听众听,也借此谋一份生机。当今社会下,说书仿佛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在2019年7月28日苏州大学乡村振

“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街上传来,二三声吆喝。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代人对说书人这一职业为数不多的记忆了。

古时候,因为读书识字的人不在多数,也无影像之类的传播设备,说书人这种职业就由此而生。他们这一群体常年出没于各大酒楼茶肆,把三国水浒背的滚瓜烂熟,来讲给那些听众听,也借此谋一份生机。当今社会下,说书仿佛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在2019年7月28日苏州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影像黄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苏州黄埭镇调查时,进入了一处百年历史的说书场。

“探入藕花深处”

在黄埭镇事业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队来到了一处百年书场。书场坐落于一条小巷子内,除了那座立着的牌坊,似乎没有其他能说明他身份的东西。室外是炎热的夏日,队员们在徒步一段路程后早已大汗淋漓,望着那座其貌不扬的大门,队员们犹豫了一下,将其推开。

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冷气,让人精神一振。映入眼帘的为一处大堂,门虽小,但内部空间很大,陈设古色古香,上面挂着一块牌匾“黄埭百年书场”,里面熙熙攘攘坐满了老人,台上站着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用着本地方言在说着水浒的章节,眉飞色舞,抑扬顿挫。使人仿佛回到古时的某处书场。不知不觉,队员们也沉浸其中。

【传统文化】苏州大学实践团队探访黄埭百年书场

不知过了多久,随着老人们纷纷离场,队员们才回过神来。穿过人群去找寻那位说书人,但已不见其踪。怀着遗憾的心情,只能下次再来了。

再寻百年书场,访说书先生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队员们再度出发去往这座书场。还是一般的场景,老人在座上,先生在台上。随着这次说书的结束,队员快步上前,终是拦到了这位说书人。在队员们表明身份后,他欣然接受了采访,同队员们聊了起来。原来这位说书人年纪还不大,刚从学校毕业学的一身本领后还没几年,“喜欢呗,不然谁会干这个呢。”这便是他从事这份古老的职业的初衷,随后他也分享了说书的乐趣,听的队员们频频点头。一位同学小心翼翼问及现状时,这位先生也坦然一笑:“听说书的人是不多了,听说书的也大体上只剩老人了;在我们上海戏剧学院,学的人也不多了,不过还是有的,而且还得通过层层面试,只有适合的才能学习。”他说着说着也难免露出些“自得”之意。但他也有着无奈与担忧,对这份古老艺术的受众日益减少,也对未来发展的遥遥无期。

【传统文化】苏州大学实践团队探访黄埭百年书场

心中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电影的发展,说书渐渐开始走上了没落之路,去茶楼听说书的人也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说书人也就放弃了说书,开始另谋生计,从此开始说书这份职业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位说书先生说起了他的老师,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务农,后来学起了说书,当时的人喜欢去茶楼,点一壶茶甚至可以坐一整天,也就给了他说书的机会,以说书作为生计。后来说书淡去后,老师也改行去做了很多东西,加入戏曲协会,去电视台里演出,甚至也最初的时候也摆过摊。不过看到这份职业的衰退,老先生心中也十分难忍,于是在他老后又开始了说书,也去教会更多的人,希望能传承下去。这时候说书,是为了心中的坚守和责任。

老先生将这份坚守与责任传递下去,也传递到了队员们面前的这位年轻说书人的心中,当他谈起这份坚守与责任时,他说过他很自豪,很快乐,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从这位说书人身上,队员们也学到了很多,心中似乎也能若隐若现的抓住些东西,坚定了些想法。

一块惊堂木,拍下春去冬来;一柄折扇,挥一挥金戈铁马;一条好嗓子,表一表古往今来。这是古人对说书人的评价,为表敬意也特加先生二字。即便他产生于特定时代,有着迷茫的未来,但说书人是一个值得让人回味的职业,谁叫在那说书人百转千回的语调中,眉飞色舞的神色中,那一声惊堂木响中,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藏着中国历史的回忆呢,这叫人如何能忘记?

【传统文化】苏州大学实践团队探访黄埭百年书场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