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遗音:华阴老腔,一声长吼回荡在天际,直入云端

2019-08-19 21:05:04 · 作者:编辑部  
2019年7月,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赴渭南华阴“文化振兴-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自动化学院赵磊老师的带领下,在陕西省渭南华阴开展了“文化振兴-脱贫攻坚”之拯救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16日早,即使天公不作美也依然阻挡不了西邮学子奔赴渭南华阴的热情。在赵磊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针对华阴老腔这一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进行调研,了解并记录了华阴老腔的传承现状,尽力为保护和

2019年7月,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赴渭南华阴“文化振兴-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自动化学院赵磊老师的带领下,在陕西省渭南华阴开展了“文化振兴-脱贫攻坚”之拯救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16日早,即使天公不作美也依然阻挡不了西邮学子奔赴渭南华阴的热情。在赵磊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针对华阴老腔这一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进行调研,了解并记录了华阴老腔的传承现状,尽力为保护和弘扬非遗贡献青年一代的绵薄之力。

带队老师有幸提前联系到了华阴老腔的国家级继承人——张喜民老师,全体成员在当日乘车前往双泉村拜访张喜民老师。在张喜民老师家的客厅里,贴满了张喜民老师曾参与的华阴老腔表演照片、海报以及他和许多艺人的合照,另一面墙挂满了演出证和奖牌。在同学们采访的过程中,张喜民老师十分热情,与大家积极交流,对于同学们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张喜民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因此同学们对华阴老腔有了更进深层次的了解。

张喜民老师介绍说华阴老腔最早源于西汉时期,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的双泉村是当时军事粮仓的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的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也就是老腔的由来。

在过去,华阴老腔只是皮影戏银幕之后的唱腔。幕布之后,有且仅有五个艺人表演,各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幕后的他们看不到台下观众的多少以及观众的反应,但他们依然坚持着皮影戏的表演和老腔的传唱,这都是源于艺人们骨子里对华阴老腔的热爱,这种执着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图为张喜民老师表演月琴(莫坤宁 摄)

7月17日,同学们顺利抵达华阴老腔保护中心,拜访党安华主任。党主任先后创作编导节目70余个,将老腔从幕后搬到台前,对华阴老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主任告诉同学们,他是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华阴老腔表演,进而与它结缘,从而产生了保护华阴老腔的想法。党主任还表示:“我觉得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表演者们完全处于自然人的状态,而不是社会人的状态。”同学们和党主任就传承与保护华阴老腔进行了深入交流,党主任也对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示大力的支持。

同学们了解到,在保护与传承老腔文化方面,华阴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2007年,华阴市华阴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正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华阴老腔,并组织民间老腔艺人以多种表演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交流。保护中心的设立对老腔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民间老腔艺人提供了稳定的工作。闲置已久的双泉村小学被改建成了华阴老腔传承基地,主要分为教学厅、传承厅和展示厅,为老腔艺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排练交流场地和教学传承的环境。

图为党安华主任在与实践队成员认真交流华阴老腔传承问题(莫坤宁摄)

7月18日清晨,实践队全体成员走上街头,对华阴市民进行采访调研,了解华阴市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华阴老腔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华阴人民对华阴老腔充满着自豪感,很多市民表示愿意对华阴老腔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市民谈到了对华阴老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提供了一些对外宣传华阴老腔的可行性方案。甚至有一些老人愿意让自己的孙子去学习并继承华阴老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路人(司新源 摄)

通过这三天对华阴老腔的社会实践考察,同学们对华阴老腔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感受到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也感受到了华阴人民对于华阴老腔的热爱。同学们都希望通过这一次社会实践,能把华阴老腔带到更多人的视野中。同学们一直相信,华阴老腔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继续在中华文化的舞台闪耀发光。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