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阶段:学会训练自己反复摸索的能力,就能做好研究!

2021-04-28 00:00:00 · 作者:网络  
有的学生想在硕士阶段开始自己的学术训练,并为以后申请博士入学做准备,如果实验室没有稳定的学术方向,师兄师姐们基本上没有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论文,你该如何自我训练?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刘忆宁

  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基本上结束了,录取了8名硕士生(全院好像招了280多人)。从200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之前的学生大多来自新成立的本科学院或三本院校,今年不仅有985、211高校,更有国内顶级的C9高校。

  复试中遇到的学生,有不少是去年毕业,由于疫情原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索性就再考一次;有些已经工作了三四年,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打算通过考研改换专业,重启新的职业道路;也有一些是父母催着考研,觉得有个硕士证书,机会更多。

  一个学生从985甚至C9高校本科毕业,转到双非院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双非院校)读研,首当其冲的就是导师的水平与本科时遇到的老师,差异太大了,这些学生有思想准备吗?导师们做好指导这些学生的思想准备了吗?我真的很为学生担心。

  有的学生想在硕士阶段开始自己的学术训练,并为以后申请博士入学做准备,如果实验室没有稳定的学术方向,师兄师姐们基本上没有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论文,你该如何自我训练?

  有的学生希望在硕士期间转换专业方向,并开启新的职业道路,如果实验室提供的和技术方向和实习锻炼机会不能令自己满意,又该怎样自我成长?

  有人会问,以前不存在这样的担忧吗?以前的学生本科就读的学校,通常是不如硕士培养学校的,这些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通常是弱于培养单位的老师的。而现在这些985,C9的学生,他们的经历、定位、以及所参照的同学圈,对导师和授课老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有人会说,读研主要还是靠自己,放羊式培养也许更能成就反复(re)摸索(search)的能力,也与研究(research)的字面意思是一致的。

  但是,就我的经历来说,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毕业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首先要明白学习与研究的区别。

  学习,是老师们把自己讲了无数遍的东西讲给你听,很多老师是不喜欢被提问的(虽然说起来会鼓励,但是很多老师很可能应付不了);研究,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琢磨(我更喜欢用“琢磨”这个词,而非“研究”)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有意思的专业问题。在琢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问题的提出。

  我认为对大多数硕士生培养,丢一个很大的框框让学生去找问题,比如,你做大数据,他做人工智能,你们找几本书看能不能找个问题做。除了少数有天分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可能是懵的,很难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很可能研二结束了,还没找到合适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常只能仓促地结束了还没开始的科研训练。

  我在复试时问学生对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大多数的回答是:研一上课,研二跟导师做研究,并争取发表一篇SCI论文,研三实习找工作或考博士。

  如果按照这样的时间安排,能发表好的研究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较好的训练方法,可能还是要让学生能尽快拿到较为具体的研究问题,通常需要老师、师兄师姐们们帮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点,硕士生能基本独立地解决问题,并能按学术规范完成写作就不错了。

  而且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自信心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太过宏大的问题往往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挫败感。

  对大多数硕士生来说,是没有能力和机会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能够用几年的时间,在分析解决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反复(re)摸索(search)的能力, 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我来说,一直认为师徒是缘分,也是相遇、相知、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用三四年的时间跟我学习做研究,无论如何不能耽误了他们。今年新招收的学生,已经举行了三次视频会议,介绍研究内容。

  希望学生们能学会做人、做事、不负青春。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