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打破壁垒,只为人才

2021-10-21 00:00:00 · 作者:佚名  
2004年,姚期智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来到清华大学开启全新学术探索和育人之路。姚期智的回归被认为是“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空白”,他在清华一待就是17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2004年,姚期智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来到清华大学开启全新学术探索和育人之路。姚期智的回归被认为是“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空白”,他在清华一待就是17年。

  此前,姚期智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世界名校任教,并于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至今,他仍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

  回国时,他曾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这件大事,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引领中国‘图灵’之路”。

  如今,这位曾经作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到清华大学的学者,成了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几个月前,年过七旬的姚期智宣布即将开启的培养“量子人才”的新举措——量子信息班。这是他继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班之后,在清华创办的第3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以学科发展为根基,引进战略性人才

  大学身兼科研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如何发掘、培养人才,都是决定一所学校前途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近年来,该校锚定发展目标,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大力引进战略性人才。学科布局决定人才布局,学科突破关键在人才突破。通过引进战略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工程、景观学、天文学、药学等新建学科的快速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凸显了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该校主动担当,决定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结合相关学科发展,这个学院吸引了一支“梦之队”。 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接受学校邀请,担任首任院长。

  陈冯富珍表示,学院定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产业合作,“同时具备高起点和大局观,未来还将在智库建设、国家政策体系和干部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

  重视青年,为国家发展“育好苗、选好材”

  青年教师处于人生最有活力、最富创造力的阶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如何留住、培养好一群优秀的青年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据了解,清华大学打破“博导”制度,给予青年教师同等学术待遇,实施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一样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的制度,并保证每年有博士生名额;支持青年教师牵头组建团队、申请国家重点课题。

  2009年,汪玉毕业后留校成了助理研究员。2011年晋升副研究员,2016被聘为长聘副教授,2018被聘为长聘教授,2020年任电子系主任。十年左右时间,汪玉就已成为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全方位成长的杰出人才。

  “我刚留校的时候,学校的助理研究员是不能招硕士和博士的。后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年轻人慢慢有了独立指导学生的权利。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这给了年轻人更大的成长空间。而且,青年阶段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有活力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和年轻的同学们在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研究,是非常好的。”汪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最近,汪玉也在组建新的研究团队。

  “我原来是做面向智能的电路与系统的,最近我找了几位青年老师,他们之中有对通信感兴趣的,有对多个智能体协作理论感兴趣的,还有对定位、算法感兴趣的。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团队,一块往‘协同智能’这个方向努力,一起来解决一些学术问题。”在汪玉看来,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之间可以互动,形成合力,填补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此外,清华大学近年来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2020年新入职青年教师人均科研启动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此外,为了育好苗、选好材,2019年清华大学启动面向海内外的“水木学者”计划,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学术底蕴。

  育人为本,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的“领跑者”

  在大学,学生的培养永远是重中之重。

  姚期智在清华实施的人才培养项目都是面向本科生的,他说:“我们要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认为他们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有无限的可能性,能做一些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世界‘领跑者’。否则,他们可能就会想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过个安稳的人生,可能就没有那样的‘大志’,缺乏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和动力。”

  在姚期智创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他亲自执教6门课程。而这在清华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放眼全校,学校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成为大先生,明确教研系列教师至少40%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等育人工作。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也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大学最让人敬重的,就是她对育人的执着坚守和对卓越的持续追求。”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目的是要人才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近年来,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院、数学科学中心、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等平台,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

  据了解,清华大学核研院组建了150余人的团队,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前不久首次实现临界,从中走出了张作义等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如今的张作义,已是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他说,“实践表明,在一个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中,在像核能、芯片、航空发动机这样的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重大集成创新平台,可以支撑高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战略性力量。它的作用一是充当变革性技术创新的力量,帮助避免在大型企业主导的领域出现创新不足的现象。二是成为多学科协同攻坚的平台,发挥高校院系多学科创新人才的作用。三是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接力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桥梁。”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