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合读研的学生将被分流!
21考研人数377万,22考研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2022年增加了约80万人!增幅约21.22%!
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但其实也有六七成同学压根没想过自己适不适合读研。
而不适合读研最直接的表现可能就是延毕了。
在2018年教育部的统计中,预计研究生毕业生有77.3万,实际毕业为60.4万!
有16.9万(占比约21.9%)未能按时毕业。也就是说有超过两成的人未能按时毕业。
自从2019年某明星不知道知网一事曝光后,国家各项加强管理的政策出台,延毕的比例更是在增加。另外,上面虽然将未按时毕业统称为“延毕”,但当中包括相当部分的已被退学的情况。
其实被退学这件事情,可能在我们这个本科时期觉得还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其实在研究生时期,因为延毕时间较长而被退学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比如: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20年6月退学6人。其实在2020年6月四川大学就退学了200多名研究生。
延边大学在2019年11月退学136名研究生 。
除此以外,贵州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医科大学去年也有研究生退学处理!
考研难,读研也难。教育部曾也做过劝退
01 -教育部官方劝退-
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出台过关于不适合读研的学生分流政策,官方劝退。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部门也看出来现在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考研,并非出自对学术的热爱,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选择,很多考上的混日子,导致“水分”研究生太多。
如果经过认定,如果一个人根本不适合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勉强发给其研究生学位,可能损伤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公信力。
对于这种混日子的研究生提出及早“分流”,说白了就是别考研了,还是早早就业。
02 -这三类人不适合读研-
当研究生分流机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之后,如果你在研究生阶段不努力,哪怕已经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依然无法拿到学位。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适不适合考研,有没有做好读研的准备,还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以下3类人群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求学的过程将会是一种“煎熬”,而非真正的学习深造。
第一类:本科期间为了逃避就业,盲目选择读研的人
逃避就业读研,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有人说,没有高学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在大多数事实面前,高学历未必就容易找工作,读研之后,你会发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一样要拼尽全力找工作,赶上经济不景气的时刻,还可能比本科毕业时更难。
在“名校+高学历”的硬件竞争过程中,学生的软实力与综合能力更为关键,而这些关键的要素,研究生期间并不一定能够被全面提升。如果同学们只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那么终究还是要被逃避的念头所累,不如趁早去挑战,去提升,去拼搏。
第二类:缺乏扎实的学科基础,盲目跟风,在读研期间将就的人
有的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混日子,时常出现挂科的情形,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感到厌倦,但是到了大三时期,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碌地奔前程,突然也想加入考研的队伍,找一找翻身的机会。于是选择了最好考的研究生深造途径,考进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在之后的两年或三年当中,这些学生很可能继续混日子,在本应该拼搏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那么研究生毕业之时的结局可想而知,也许会被分流出局。
第三类:本科专业属于应用技术类专业,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人群
通常而言,此类专业人群主要分布在理工科专业领域。
我们常说工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要比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低很多。因为一些注重动手能力的应用技术类工科专业,更多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操纵能力,而非理论研究能力。
如果这样的学生群体,执意要考研,研究生三年之后,走出校园,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与本科生有了落差感。
03 -考研党该如何应对-
虽然院校不会强制清退分流,但教育部也是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并不是读研就一定比本科强,多类人群是不适合考研的,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比如:自身条件、经济条件、就业去向以及自身毅力、能否坚持到最后等多方面权衡。
比如说法学专业,经济类专业,这些专业考上公务员以后有很多的工作职位可供选择,而且待遇还都很好。如果你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恰好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考公务员的专业,那么其实可以不用考研。
但对于苦逼的医学生来说,考研是一个必经之路,因为医学生日后就业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通过考研加强专业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同时,也来自各医院的招聘要求,非高学历人才,从事医疗行业,真的有很大阻碍!
综上,在考研人数不断扩大的时代,我们应当冷静对待考研和读研,认清自己的能力,也要认清时代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