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22接收推免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报名通知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开展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欢迎报考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研究生院,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心区,北临久负盛名的“燕京八大景”之一——“蓟门烟树”,东沿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小月河、野松林。水波荡漾,松涛起伏,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83年,首任院长系著名法律史学家张晋藩先生。研究生院建院以来,已培养各类研究生万余名,他们在国家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生院目前设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9月,全校共有学历研究生7502人;其中1492人、硕士生6010人;全校法学(二级学科)研究生371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755人、其它专业研究生共1029人。另有在站博士后128名,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居全国第一。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法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批法律史、经济法、诉讼法专业的博士点设于本院,全国第一个比较法、人权法、法律与经济专业博士点首创于本院,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硕士、第一批法学博士皆出自本院,法学专业的第一个外国留学博士生出自本院。目前,本院在法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规模上名列全国第一。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生院始终坚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注重研究生在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养成和培育。研究生院与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建立博士生、硕士生挂职、实习基地,每年有大量博士生和硕士生到合作基地挂职、实习。研究生院设置“研究生创新实践”、“研究生学位论文资助”等项目,鼓励、支持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每年派出大批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组织实习,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博士联合培养。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辈出。除已故钱端升等许多著名专家外,现仍活跃在研究生培养第一线的导师有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242人(含兼职、特聘导师)、硕士生导师687人(含兼职导师)。研究生院的导师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参加国家各项立法工作和司法咨询活动。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期间即跟随导师参加国家立法、司法咨询、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高端法律活动中锻炼自己。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将适应国家与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新需求,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重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把研究生院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以法学教育为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生院。
我校即将开展2022年推免生报名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接收规模及接收专业
2022年我校各专业均接收推荐免试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除外,以下简称“推免生”),详见附件《2022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表》。最终接收推免生人数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推免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中确认的人数为准。
我校2022年各专业接收推免生招生计划全部为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不接收申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推免生。
夏令营优秀营员生源充足的相关专业在本年度将不再组织推免生报名和复试工作,如后续相关专业生源不足,尚有推免生接收名额,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次进行网上申请并参加复试,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二、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强,品德良好,身心健康。
2.申请人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生资格。(如所在学校尚未完成推免资格评定工作,但预计可取得推免资格者,也可申请。)
3.专业成绩优秀,综合测评排名居本专业同年级学生前列。
4.除特殊规定外,申请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应当相同或相近,原则上不得跨一级学科报考。部分学科(或方向)根据培养要求,允许跨一级学科报考,详见附件《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科(或方向)跨一级学科报考条件》。
5.为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我校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着力培养高水准的适应目前法治建设急需的涉外法律人才,分别设在国际法学院(招生计划30人)、比较法学研究院(招生计划20人),仅接收推免生。申请条件如下:
(1)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国际法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方向:除基本申请条件外,申请人本科毕业专业须为英语或英语翻译;
(2)比较法学研究院比较法学专业国际化法治人才实验班(国别法方向):除基本申请条件外,申请人本科毕业专业须为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其中之一。
注意:
申请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的推免生本科所学专业必须为非法学专业,证据科学研究院法律(非法学)专业法庭科学方向要求申请人毕业时应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申请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的推免生本科所学专业必须为法学专业。
中欧法学院各专业仅接收英语语种推免生申请。
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法学(物证技术方向)仅接收本科专业为物证技术学相关专业推免生申请;证据法学(法医学方向)仅接收本科专业为法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推免生申请;证据法学(证据法学方向)仅接收本科专业为法学推免生申请。
申请人本科专业以教育部学信网注册学籍信息为准。
三、申请程序
(一)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9月9日15:00—9月14日12:00
报名网址:点击报名
报名流程:注册->填写报名信息->上传照片->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确认报名
(二)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按以下材料清单及要求在报名系统中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
1.《申请免试攻读中国政法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报名系统中下载)。
2.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1份,正反面扫描在同一页。
3.《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中文版,教育部学信网下载打印(http://www.chsi.com.cn/),须将有效期延至3个月以上。
4.本科前三学年成绩单(加盖申请人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后扫描)。
5.可提交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托福、雅思等考试成绩单或其他外语水平证明。
6.可提交校级以上(含校级)获奖证书、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
7.申请学院要求的其他申请材料。
注意事项:
(1)未按要求上传申请材料者,不予受理其申请。
(2)电子版申请材料上传要求:需用原件扫描,材料按上述清单顺序排列并编号,逐项分别扫描成单独PDF格式文件,将所有文件打包为一个文件压缩包后上传,请勿设置文件查看或解压缩密码。
(3)每名申请人限报一个志愿,以系统中最后一次提交的志愿为准。
申请人网上报名填写信息与所提交申请材料必须保持一致,且申请信息务必真实、准确。凡提供虚假信息的,无论何时,一经查实,取消复试或录取资格。
四、复试安排
1.复试时间:我校推免复试预计将于9月22日启动,具体时间安排详见研究生院官网后续通知。
2.复试形式: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要求,我校2022年推免生复试形式为网络远程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平台使用腾讯会议系统进行。
网络远程复试采取对考生端的“双机位”要求,“第一机位”采集考生音、视频源(考生正前方),“第二机位”采集考生“第一机位”显示器及考生所处环境的整体情况(远端)。其中“第一机位”和“第二机位”的软件均采用“腾讯会议”。
3.考核方式:
综合面试(含专业课面试、外国语面试)。
综合面试包括专业课面试(满分100分)与外国语面试(满分100分),考核时长一般不少于15分钟,若为群面,则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五、夏令营优秀营员相关事项
参加我校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并评选为“优秀营员”的学生不必登录我校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申请(即报名、提交电子材料),夏令营考核成绩即作为复试成绩,如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将直接被我校录取。获得“优秀营员”的学生,务必在9月14日上午12:00前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所获“优秀营员”的夏令营学院,确认录取意愿,如放弃录取资格(即“优秀营员”资格),也请联系各夏令营学院,并向学院提交书面放弃声明。如有“优秀营员”放弃录取资格,“候补优秀营员”可依次递补为“优秀营员”。同意录取到我校且获得就读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营员,务必按我校后续通知要求在中国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填报志愿(需与夏令营所获“优秀营员”的学院、专业及研究方向一致)、确认复试及待录取通知,逾期视为自愿放弃我校录取资格。
参加我校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并评选为“优秀营员”的学生如申请我校其他学院、专业或研究方向(与所获“优秀营员”学院、专业及研究方向不一致)推免生,自志愿提交成功之时,就视为放弃“优秀营员”资格。
六、其他事项
1.网上报名结束后,学校将在考生符合申请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需求、综合素质等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后续通知。
2.优秀研究生奖
为吸引成绩优异、科研潜质突出的考生报考我校,自2020年起,我校与北京硅谷置业有限公司、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设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柳文超优才奖(优秀研究生奖)”,专项奖励当年正式录取的研究生新生(含推免生)。优秀研究生奖每年评选出获奖者25人(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5人),奖金共30万元(硕士研究生1万元/人、博士研究生2万元/人),在当年度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3.联系方式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10-58908070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1年9月8日
2022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表.pdf
我校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科(或方向)跨一级学科报考条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