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2022级大学生夏令营报名通知
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暑期学校
研究院简介
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是在“教育部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微结构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的深圳大学直属科研机构。研究院设有光学工程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共享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独立招收研究生)。目前共有在读研究生150余名,在站博士后210余名。在光场调控、光学超分辨成像与传感、人工微结构材料、二维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研究院已形成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院教职工120余名,其中教授13名(特聘教授10人),副教授15名,助理教授23名,专职研究员30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范滇元),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chael Geoffrey Somekh),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袁小聪),国家杰青1人(汪国平),国家优青3人(张晗,闵长俊,杜路平),青年千人3人(张晗,张文静,时玉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苏陈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2个,深圳市孔雀团队4个。
研究院拥有实验及办公场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超净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大型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80余套,设备总值1.5亿元。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共同筹建微纳光电子学与光电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先后建成省部和市级重点平台4个,包括:“教育部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二维材料信息功能器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微尺度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柔性存储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研究院近3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60余项,项目总经费已超过2.7亿元。其中,共获得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包括国家基金委重点研发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1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973课题、国家863计划、国防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军口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850余篇,其中中科院JCR一区论文400余篇,ESI高引用论文30余篇。近三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自然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三等奖1项。
为提高国际化水平,研究院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高校进行了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研究方向
激光传输光学与应用系统:激光微纳制造,新型激光材料与器件,红外与太赫兹技术及器件,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微尺度光场调控:微纳光子器件及其在生物传感,光通信,超分辨显微成像,新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微结构光电科学与技术:人工微结构光电材料与器件,微纳结构的设计与制备,超快动力学与物性分析,光电存储与传感,光电探测与系统应用等。
二维材料光电子学:二维超快及非线性光学材料,二维晶体和薄膜光电材料,二维生物医学材料,高效率半导体光电材料,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拓扑绝缘体材料,半导体光催化剂,表面态冷电子发射材料和微纳结构光阴极材料新型信息。
招生简章
一、申请条件
有意推免或一志愿报考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的2022届本科应届毕业生。
具备良好的数理及英语基础,对光学工程学科有浓厚兴趣。
热爱科学研究,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具有电子信息类、物理学类、仪器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机械类背景优先。
二、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7月12日。
三、暑期学校内容
本届暑期学校主要利用线上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研招方向宣讲、师生交流互动等活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QQ群、院官网),敬请期待。全程参加暑期学校活动的同学可以获得结营证书,一志愿报考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专业并进入复试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获得优秀学员的同学,如获得本科学校推免资格,可免试入学。
请申请参加的同学将以下材料发送至zhengzhipeng@szu.edu.cn
(1)个人简历;
(2)前五学期的成绩单原件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均需单位盖章);
(3)获奖证书;
(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四六级、雅思、托福等)
(5)科研成果材料(学术论文、专利等)
四、咨询联系
联系电话:0755-26601947 郑老师
邮箱:zhengzhipeng@szu.edu.cn
研究院官网:https://imo.szu.edu.cn
研招QQ群:639432656
报名链接:http://ehall.szu.edu.cn/yz/ybm
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暑期学校(https://mp.weixin.qq.com/s/kAFWPOOd_NAi-mJc7KXjgA)
-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公告
生命科学学院 2021 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公告 一、总体要求 为促进优秀大学生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培养创新能力与意识,增进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