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2年考研十大热词出炉!
2023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
报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
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增长近一倍
虽然整体招考录取比较稳定
但考研竞争压力依然不减
我们梳理了10个关键词
试图给即将结束的2022年做一个盘点
一起来看看——
1、考研国家线
▼
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各招生单位将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在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据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多专业国家线涨幅明显。总体来看,哲学+14、经济学+12、法学+14、教育学+14、文学+12、历史学+15、理学+10、工学+10、农学不变、医学+10、军事学不变、管理学+12、艺术学+15,人文社科专业国家线涨幅明显。
2、考研高考化
▼
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2015-2022年,7年考研人数平均增长15.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燕认为,本科普及后,研究生教育自然而然变成了社会筛选器,考研成了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高考“。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3、“专硕热”
▼
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在14个学科门类下均设置了专业学位,按门类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摆在同等重要地位进行统筹,凸显两种类型人才培养同等重要。
据统计,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的占比仅为15.9%,其后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20年专硕招生人数占比已超60%。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规模正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专硕将成未来考研主流。
4、逆向考研
▼
传统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所谓逆向考研,是指985、“双一流”名校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复旦等顶级高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
逆向考研一方面是由于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经变成解决学历高低,无所谓学校“出身”。
5、考研“缩招”
▼
9月16日,“考研缩招”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不少考生称,自己所报考的学校以及专业计划招收人数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延边大学等在院校的确缩减了招生计划,但总体来看,全国近9成高校202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与2022年持平或扩张,且有部分学校增长幅度较大。
缩招只是部分专业计划调整的缩影,截至目前,并没有官方文件宣称2023年考研整体缩招。
6、专硕学制延长
▼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对专硕学制进行调整,不少学校专硕已经逐步向学硕看齐,以往专业硕士的学制大多是两年或者两年半,但是近年来,已陆续有不少高校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各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包含学制。增加这一年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能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满足一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考研报名人数
▼
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达到474万人,仅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报考日趋理性。
据官方消息,安徽省今年共232080名考生参考,比2022年研考报名人数增加了1.53万人;湖南省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18.09万,较去年增加1.32万,增幅7.87%;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考生规模均有大幅增长。
8、异地借考
▼
异地借考指的是异地考生因为特殊情况无法赶往考点所在地,需要借用现在所在地考点参加考试。对近几年的考研人来说,“特殊情况”普遍指因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返回考点。
2023年研考针对考前仍滞留在报考点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报考点确有困难的考生开放借考通道,考生可于网上填写借考信息并提交申请。
9、阳性考场
▼
今年研考各地要按“一类一策”组考,结合实际可有针对性设置核酸阴性考场、核酸阳性考场以及用于体温异常等突发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置考场等。
据相关文件要求,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进入考场后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提倡全程佩戴口罩。考场内将配备充足的口罩、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每个考点配备至少1名医务人员。
考前和考后将对考场进行通风和消毒,对电梯间、卫生间、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以及门把手、电梯按钮等接触频繁的部位进行随时清洁和消毒。
10、博士生待遇
▼
11月26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发言表示,我国有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收入达到1万块钱。
有关“博士生待遇”问题引发热议。为保证基层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从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纷纷提高博士生“薪酬待遇”,以吸纳具备一流科研潜质的优质博士生人才。
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增量调整。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